大年初六,孙若水拿着一沓厚厚的行程资料早早地上了车。还没出年关,数九的天,车窗上挂着一层薄雾。孙若水望向窗外,脑子里过着今天的安排。
“接部长去开会,陪同去清河站,坐车一道去太子城。”孙若水记录着。车窗外熟悉的景色好似日程表上划掉的项目,跟着他的思绪渐次后退。
这是孙若水作为北京冬奥会对外联络贵宾助理开展志愿服务的倒数第二天。不久后,他服务的西班牙文化和体育部部长就将搭上回国的班机,结束这一次冬奥之行。
“快到了。”孙若水心道。回想起上岗的这些日子,他的心里洋溢着些许暖意。
孙若水出征仪式照片
孙若水,必赢电子游戏网站2020级硕士研究生,北京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对外联络贵宾助理志愿者,冬奥会期间服务西班牙文化和体育部部长及秘书长,全过程接待客户完成观赛、参会、联谊等各项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曾作为社区语言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
“两代人,一件事,十四年”
这已不是孙若水第一次与奥运结缘。
阳光径直倾泻下来,从枝枒间穿过,在印着“北京欢迎你”字样的大伞上留下点点斑纹。一个半大小子坐在伞下,操着一口有些蹩脚的英语,生涩地为经行的外国友人指着路。
这张照片似乎已有些年头。
2008年孙若水作为社区语言志愿者服务来自美国的游客
“那会儿还在上小学四年级,听着北京办奥运的消息,赶忙加入了社区的语言志愿者服务站,还成为了站内最小的志愿者。”回想起14年前的那个夏天,孙若水神情中流露出一丝自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彼时,一抹亮眼的蓝色时而在大街小巷闪过。他知道,那是北京奥运会7万多名赛会志愿者中的一员,他的母亲就在其中。
2020年11月,冬奥志愿者全球招募正式启动,孙若水毫不犹豫地按下了提交键。
为何如此斩钉截铁?
“理所应当。”孙若水有些动情,“当年母亲就承担了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如今,想到能再次遇到奥运会,能有机会成为志愿者,为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尽一份青年力量,一瞬间DNA就动了。”
“当年的小树苗,如今也成长为参天大树啦。”孙若水的母亲满怀笑意。“说来也巧,前一阵我们娘俩一对,发现连志愿项目的名字都一模一样。都是贵宾助理项目。14年,两代人,先后做的竟是同一件事,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兜兜转转,还是有道缘分在。或许这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孙若水的妈妈也担任贵宾助理,对接的是北京市政府邀请的奥运观礼贵宾团,主要工作是陪同著名日本华侨、北京市“荣誉市民”惠京仔女士。“惠京仔女士是著名爱国侨领,对祖国第一次成功举办奥运无比激动,她说祖国的强盛是海外世代侨胞的最大心愿,也是无上的骄傲。我被她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孙若水妈妈回忆起十四年前的那段志愿服务经历,历历在目。
妈妈的这段故事,孙若水也是第一次听。“我觉得既惊讶,又激动。妈妈也给予我很多宝贵的意见,还有无限的支持!”提及家人对自己志愿服务工作的鼓励,孙若水滔滔不绝。“支持”“可以的”“好好干”“别闲着,多作贡献”……“感觉自己正在完成一场接力跑,与时代同行,向世界报到,奥林匹克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上。”
“感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
确认参观时间、优化日程安排、印制每天的时刻表……几天下来,对同贵宾会面前该做的准备,孙若水早已驾轻就熟。
志愿者与客户合影
“一开始心里也没底,外语、文化习俗、体育项目等等方面,做了很多准备。”孙若水坦言,“之前虽然有过接待外宾的经验,但放到这么大的盛会上,这么长时段的陪同,还算头一回。”
“没想到部长上来一见面,就塞给我两枚西班牙奥委会的徽章,还说如果我需要可以随时找他再要。”孙若水笑着说,“后来我送给他一个中国结状的冬奥徽章,他又回送了三个,还说‘礼尚往来,一个大的抵三个小的’。”
一来一往间,拉近了距离,也放下了包袱。
光是熟络起来还不够。时间紧,任务重,级别高,咋能让客人宾至如归?孙若水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把式”。
“说到底还是细致。”孙若水不无感慨,“每天我都同相关负责人提前了解好贵宾的日程,列成具体到分钟的清单,再附上重要事项提醒和助理的联系方式,完完整整地捧出一份日程表来,让志愿服务也添了几分仪式感。”
客户对工作的感谢和肯定
果不其然,贵宾顿感“眼前一亮”。日程理得清清楚楚,接待陪同有条不紊,贵宾也满意地频频点头,这让孙若水感到由衷欣喜。
“太好了,谢谢你!”“感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临走前,贵宾毫不吝惜的点赞,是孙若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我们青年一代责无旁贷”
“车窗外就是天安门,赶紧拍照!”“我能否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服务期间,外宾们对于了解中国的渴望让孙若水又惊又喜。
“14年后,一个更加自信开放的中国摆在世界面前,世界也对我们充满着好奇和期待,这就更需要我们青年搭桥连线,用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孙若水感言。
“绿色电力减排316135吨,北京碳汇减排520545吨,改造现有场馆减排236622吨……”
水立方内,一块偌大的显示屏吸引了孙若水的注意力。
水立方内的冬奥碳中和实时监测显示屏
“惊叹!那一刻唯有惊叹。”孙若水说。“很专业,很全面,仿佛在同我对话。我们一直强调‘绿色办奥’,作为一名环境人,当我看到那块显示屏时,一切豁然开朗。”
张家口场馆大规模配备新型氢能源汽车、京张高铁沿途风力发电景观吸引旅客拍照留念……在孙若水眼中,低碳环保的场景在北京冬奥会中比比皆是,成了讲好冬奥低碳故事最好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围绕如何实现‘冬奥碳中和’,很多项目接连产生,我也十分有幸能在一项子课题中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每每想起这些画面,都有种自豪感打心底油然而生。”孙若水赞叹连连,“能明显感受到,环境议题在冬奥会中占了重要一席,我们国家也做得非常了不起。”
做得好,还要讲出去。在孙若水眼中,时隔14年,更为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令国际社会期待有加,让中国故事“出海”入心,青年一代责无旁贷。
“在全球议题中,很难说有哪一项比气候问题杂音更少、共识更多,这次冬奥会,我们也能听到国际社会对中国作出的突出贡献的一致认可,我想,这或许就是全球环境胜任力的体现。我期待有一天能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代表国家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当中,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孙若水心潮澎湃。
来源|小研在路上
采访、文字|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