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首先应该有家国情怀,要为国家的重大需求、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改善人民生活献身研究。”对于获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选我,不是因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们的国家更美。”
虽已年过古稀,郝吉明依然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这是我的专业,我的责任,也是我应该有的担当。”
郝吉明(左)接受央视主持人采访
研国家之所需
“青年人要有成为国家重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担当和责任,力量源于责任,精神贵在坚韧,勤奋铸就精品,务实才能求真。”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从美国学成回清华任教的博士,郝吉明时常这样告诉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定从国家建设需求出发,面向国际前沿,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发展。”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郝吉明立即意识到,疫情将带来一定的环境风险。郝吉明联合其他几位院士和专家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注意和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次生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建议》。
随即,科技部和中国工程院推出《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及风险防控》应急攻关专项项目。“这个工作非常及时,重大疫情引起的环境风险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较早的应对”,郝吉明说。
郝吉明立即带领项目组开展研究,推动建立完善应对国家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次生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应对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团队率先提出了“自然宿主-带病毒环境介质-人类”的新冠病毒来源及传播可能路径假设,受到国务院高度重视和重要指示。
郝吉明说:“作科研要务实,要以为国家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服务为目的,而不是发几篇文章,不跟国家建设相结合的科研,是没有意义的。”
面向国家需求,郝吉明担任了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协第五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等职务,始终围绕国家建设需求开展科研,为实现百姓对蓝天渴望的梦想而奋斗。
站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
2020年不仅是与新冠疫情斗争的一年,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这一年,郝吉明分外忙碌。作为评估专家组组长,除了要做好评估工作之外,他还要在收官之年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工作。
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攻坚作战任务。因此,郝吉明深耕的领域时常面临很多挑战,“站在多数人民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是他做判断的重要依据。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下,如何既保证能源供应又保护大气环境?”这是郝吉明开展燃煤治理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千家万户不烧煤显然不是办法,要清洁高效集中地利用煤炭。”于是,郝吉明带领团队从保护环境和满足人民生活的双重角度出发,领导制定和实施了中国燃煤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控政策。
如何协调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也是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汽车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机动车污染成为城市的突出问题。旧车改造成为当时控制机动车污染的途径之一,但郝吉明团队则认为加快研究新车排放标准才是最经济和最具减排潜力的途径。
“新车标准会阻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吗?”面对这样的质疑,郝吉明犀利地反问道:“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要跟世界绿色发展潮流一致,还是要做大街上冒着黑烟的汽车产业?”
于是,他带领团队构建了“车-油-路”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污染综合控制体系,率先在北京开展实践,并持续推动中国机动车排放控制水平与先进国家接轨。此外,郝吉明及其团队还因对柴油车污染控制方面取得的成绩,荣获了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清洁空气奖。
三尺讲台“筑梦人”
“大事业大眼界大勤勉,好学问好担当好先生。”郝吉明的学生们曾为他写下这幅对联,他也留给同学们“一辈子为学,与时俱进”的治学理念。
郝吉明曾说:“要当好院士,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为我们国家的工业界、工程技术界培养人才。院士仍然是一名教师,应当承担人民教师的责任。”
郝吉明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6门课程,主讲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含实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的环境类教材。
40多年来,他一边做环境的守护者,一边做学生的引路人,培养了110多名博士和硕士,队伍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一批守护祖国蓝天的中坚力量。
郝吉明这样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有报国之志,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次要学报国之能;第三要建报国之功,要强调对国家的贡献而非追求个人利益。”
不仅如此,郝吉明还告诫学生作科研求真务实,不能以论文为导向,要从国家经济建设遇到的问题、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遇到的问题中找题目。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必赢电子游戏网站“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和“良师益友奖”、带领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众多荣誉的背后,是郝吉明对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的践行。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21/1/5